维多利亚港简介

[编辑]

维多利亚港英文:Victoria Harbour, Hong Kong香港维多利亚港(简称维港)是香港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由于港阔水深,曾被喻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香港亦因维多利亚港而有东方之珠和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誉。

早年,香港已被英国人看中了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的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土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事实上维多利亚港以及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建设和发展的确一直影响着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亦主导着香港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是香港成为国际大城市的关键之一。

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维多利亚港面积为41.88平方公里。范围东至鲤鱼门,西至汲水门,北至青衣南部海域。海港内包括青洲、小青洲、昂船洲及九龙石等岛屿。

昔日在维多利亚港上频繁进出的帆船是香港的象征标志之一,现已成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徽号。

【历史和名字起源】

名字起源:维多利亚女王1841年,根据上一年签署的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占领香港岛。 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北京条约》后,1861年1月英军占领九龙半岛,4月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在位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而命名为维多利亚港。类似的命名还有维多利亚公园、维多利亚城(今西环至湾仔一带)和维多利亚山(Alexandrina Victoria,今太平山)等。

【天然良港】

一万多年前,维多利亚港附近的地域是大陆山脉的延伸部分。后来由于山体断裂下沉与海水入侵才形成现在的维多利亚港湾,使香港岛与陆地(即现在的九龙半岛)分离。

维多利亚港是一个天然的深水港,位于维多利亚海峡近岸,港区海底多为岩石星底,泥沙少,航道无淤积。港区水域辽阔,可以同时靠泊50艘巨轮。港区水深大,平均水深为12.2米,万吨级的远洋巨轮可以全天候进出港口。港内有三个海湾和两个避风塘能躲风避浪。另外,由于九龙半岛向南伸入海中,消减了风浪,使港区相对平静。

维多利亚港湾地处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这里港阔水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水域总面积达59 平方千米,宽度从1.2千米到9.6千米不等,可以停泊远洋巨轮。维多利亚港有三个主要出入水道,是进入香港的门户,维多利亚港目前有72个供远洋轮船停靠的泊位,其中有43个可供长达183米的巨轮停泊。整个港区开发的码头和货物装卸区总长度近7千米,进出港的轮船停泊时间只需十小时左右,效率之高为世界各大港口之冠。

船坞香港作为亚洲重要港口,由20世纪初至1970年代的造船业亦十分发达,香港在当时拥有亚洲区其中两个规模最庞大的船坞,分别是位于鲗鱼涌,由太古洋行开设的太古船坞,及位于红磡的黄埔船坞,雇用工人数以千计,造船技术及可生产的船只排水量皆与日本齐名。但1970年代起航运业开始衰退,而香港的地产业则开始起飞,两间船坞分别在1970年代及1980年代拆卸,在青衣合作开设香港联合船坞,原址则改建成住宅及商场,成为今日的太古城与黄埔花园。

军事香港开埠以后,英国皇家海军便在中环设立海军基地,其后命名为添马舰,现时该地段将有意发展成新政府总部。1990年代中期,海军基地迁往昂船洲。香港由于是自由补给港,又位于东南亚与远东航道的中心点,在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以前,维多利亚港常有英国或美国军舰停泊,1997年后亦有不少美国军舰来港进行补给。

贸易维多利亚港是国际上重要的港口之一,每年到港的船只达22万艘,海上运输相当发达。早期维多利亚港已被视为重要商港。直至后来维多利亚港西部的葵涌货柜码头的兴建,香港的海运才逐渐离开维多利亚港中心地带,转而以旅游和交通为主,但仍有不少货船来往。现时维多利亚港的中流作业仍然十分频繁。

维多利亚港是天然的深水港,港口水域广阔,平均水深达十二米,海底泥层亦没有淤泥阻塞,可同时容纳上50艘万吨级的大型远洋轮船。此外,港口东面的鲤鱼门和西面的汲水门较窄,加上受九龙半岛和香港岛的群山所包围,形成港口四面环山,强风因而被山势所阻。港内又设有多个天然及人工的港湾与避风塘,足够让船只在平日与台风来临时避免受到风浪侵袭。除此之外,由于香港气候暖和,港口终年不结冰,船只一年四季皆可自由进出,在各项优秀条件下,成就了香港成为优良转口港的条件。

葵涌货柜码头葵涌货柜码头位于香港葵青区醉酒湾,是香港最主要的货柜物流处理中心,目前是全世界第二大吞吐量的货柜港口。(全世界最大吞吐量货柜港口为新加坡)1992年至2004年,香港均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

葵涌货柜码头占地庞大,由葵涌,青衣伸延至昂船洲一带,共有九个货柜码头,泊位共有24个,可停泊最大型的货柜船。码头全年总处理能力超过1800万个标准货柜单位,2004年,葵涌货柜码头处理的货物总量约为1342万5千个货柜单位。

葵涌货柜码头处理的货物,来自香港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对整个华南地区极为重要。

【维多利亚港两岸的观光点】

维多利亚港夜景全景:幻彩咏香江从香港太平山山顶上俯瞰维多利亚港在香港观赏维多利亚港,游客可以选择从太平山山顶上俯瞰维多利亚港、或从尖沙咀海旁欣赏到维多利亚港的景色。亦可以搭乘渡海小轮或其他海上观光船只置身维港之中欣赏维港两岸景色。

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夜景是世界上其中一个著名的观光点,由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高楼大厦满布,入夜后万家灯火,相互辉映。香港的夜景因而与日本函馆意大利那不勒斯并列世界三大夜景。为庆祝特别节日及吸引游客,维港上每年都会举行数次烟花表演。 2004年起香港旅游发展局在每晚8时均举办幻彩咏香江的雷射表演,2005年11月21日成为全球“最大型灯光音乐汇演”列入《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

太平山山顶太平山(香港)不少游客会选择从太平山山顶高居临下欣赏维多利亚港。目前太平山山顶已是香港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每年更吸引超过六百万人次的市民和游客前往。早年太平山一带由于景观优美、风高气爽,因此逐渐吸引不少英国人居住和发展,所以也留下不少历史建筑,如狮子亭。太平山山顶也是购物和娱乐的中心,亦有不少高级食肆。

位于尖沙咀海旁的梳士巴利道景观方面,太平山上可以清楚看到中环、湾仔一带的摩天大厦,及对维多利亚港和对岸九龙的风景,深受欢迎。惟有些时候可能受到浓雾的影响,有碍景观。

由于太平山山顶的早年发展,因此亦设立了香港最早通车的公共交通工具--山顶缆车,沿途亦可饱览维多利亚港美景。

尖沙咀九龙半岛最南端的尖沙咀位于维多利亚港正中央,三面均被维港环绕,因此尖沙咀海旁设有海滨长廊,尖沙咀码头、文化中心的广场和海港城亦设有观景设施。亦有不少摊贩以维多利亚港及香港岛的景色替游客提供即时摄影服务。

金紫荆广场金紫荆广场位于香港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人工岛上,三面被维港所包围,并在维港的中心位置,与对岸的尖沙咀对峙,是观景的好地方。金紫荆广场是为纪念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而设立,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把一座金紫荆雕像送赠香港,并安放在当时新落成的会议展览中心新翼,面对海港的广场上,现时已成为香港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并吸引不少中国内地游客观光。金紫荆广场每日早上八时更会举行升旗仪式,在特别日子,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行政长官等政府官员会出席仪式,并由警察乐队奏国歌。

【海上观光】

天星小轮香港有多种海上观光船,但其中以天星小轮最受欢迎。天星小轮主要往来中环、湾仔及尖沙咀等市区旅游点,亦接驳不少其他交通工具,非常方便。而且收费亦相当廉宜,深受市民和游客欢迎。

游客除了可以依靠天星小轮穿梭港岛和九龙外,亦可以在船上一览维多利亚港,不少游客均带备相机于坐船时拍照。天星小轮作为游览维多利亚港首选途径之一,近年更被《国家地理杂志》列为“人生50个必到景点”之一。天星小轮亦有经营“天星维港游”。由于维多利亚港之出口位于东西两边,在黎明和黄昏的时候均能在船上观看到日出和夕阳在海岸线上的景色。维多利亚有如一位脓妆淡抹总相宜的仙子,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美丽依旧。乘坐已有百年历史的天星小轮,一个繁荣璀璨的美丽海港尽入眼帘;熙来攘往的船只,升降频密的航机,泊在港湾的国际邮轮,瑰丽壮观的会展新翼....其他海上观光服务维港海上游、香港海龙游其他观光点中环、上环、筲箕湾、观塘、北角都是可以观览维多利亚港景色的地点。

【交通】

香港海底隧道红磡入口经常发生车辆堵塞,由于维多利亚港分隔香港岛及九龙两岸,因此维多利亚港的交通对香港发展尤其重要。1890年代起,早已有渡海小轮往返维多利亚港两岸。随着香港经济发展,维多利亚港的交通设施由原来渡海小轮发展至海底隧道、地下铁路等现代化设施。

跨海设施维多利亚港上虽没有桥梁横过,但它的底下现时有三条过海行车隧道,分别是1972年通车的香港海底隧道(红磡海底隧道)、1989年通车的东区海底隧道,以及1997年通车的西区海底隧道。政府正考虑规划香港第四条海底隧道。

早在1894年,香港正兴建电车系统之时,香港殖民地政府便已经有兴建跨海大桥的打算,以连接港岛及九龙两岸。大桥上更包括电车系统,希望跨海大桥能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物。由于当年兴建跨海大桥成本高昂,及影响维多利亚港船只运行,故计划搁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政府曾考虑天星小轮负荷问题,在1950年代重新研究跨海大桥计划。当时建议中跨海大桥亦包括海底隧道方案,但因破坏景观而被搁置。后来政府更于1955年研究兴建海底隧道可行性。直到1960年代,殖民地政府决定兴建红磡海底隧道,连接红磡与铜锣湾。1972年8月,红磡海底隧道通车。

1976年,因红磡海底隧道挤塞情况未有改善,香港政府曾再度研究在鲤鱼门兴建大桥,连接香港岛及九龙东面,但其后因影响船只航道及启德机场飞机升降再度搁置,后来由东区海底隧道取代。

香港海底隧道香港海底隧道又名红磡海底隧道(简称红隧或旧隧),是香港第一条过海行车隧道,于1972年8月通车,耗资港币3亿2千万元兴建。目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线行车隧道之一,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于奇力岛(又称灯笼洲),因工程关系该岛已与香港岛连接。北端出入口所在的土地位于红磡以西,亦是填海所得来的。隧道使用旧式设计,只有双程双线行车,早于通车10年后行车流量已经饱和,往港岛方向每天上下午尖峰时间(尤其是早上8点至10点)出现挤塞情况已是家常便饭。因此,除隧道收费外,由1984年6月 1日起,当局向所有车辆征收隧道税,以求减低流量。而该隧道专营权在1999年8月31日届满,现已交还香港政府管理。

虽然先后有东区海底隧道及西区海底隧道通车分流,但由于两隧均收费高昂,地理位置又不及香港海底隧道方便,故隧道的饱和程度日益恶化,在周末及假日前夕,有时到凌晨12时左右仍可见车龙。2005年,平均每日行车量达121,700架次。

东区海底隧道中环的一个路标东区海底隧道简称东隧,是香港第2条过海行车隧道。隧道连接香港岛东部和九龙东部,全长1.86公里,共有5条管道:2条双程双线行车管道、两条为地铁将军澳线使用(将军澳线通车前为观塘线使用),以及一条容纳环境控制系统的管道。隧道南端为鲗鱼涌,与4号干线(东区走廊)交汇;北端的茶果岭出入口设有收费广场。

中信泰富旗下的新香港隧道有限公司在1986年以“建造、营运、移交”方式获发东区海底隧道30年的专营权。2005年,该公司在有庞大盈利下仍申请加价成功,引起市民很大的回响,亦使本已饱和的香港海底隧道百上加斤。

西区海底隧道西区海底隧道简称西隧,是香港第3条过海行车隧道,是全港首条双程3线行车的过海隧道和全港最大的海底隧道。隧道全长2公里,连接香港岛的西营盘和九龙油麻地附近的西九龙填海区,是香港第1条双程3线分隔沉管式隧道,并与机场铁路的第三条过海铁路隧道同时兴建。九龙出入口附设有20个缴费亭的收费广场,当中4条行车线可随时改变行车方向,如尖峰时间便可为同一行车方向提供12条行车线。并在油麻地交汇处连接西九龙公路;西营盘出入口的交汇处包括17条接驳天桥、1条下通路和多段引道,连接4号干线。

香港西区隧道有限公司在1997年以“建造、营运、移交”方式获发西区海底隧道30年的专营权。因其高昂收费,西区海底隧道车流一直偏低,未能分流香港海底隧道的负担,被喻为“有钱人专用的海底隧道”。于2001年,平均每日行车量只有 39,700架次,远低于可供行车数目的180,000架次。

香港第四条过海隧道中国客运码头(中港码头)香港第四条过海隧道是一条计划中的海底隧道,研究在香港海底隧道东面兴建另一条海底隧道。倡议中第四条海底隧道由连接香港岛的炮台山和九龙黄埔,并考虑同时兴建铁路管道,以减低第五条过海铁路隧道的兴建成本。

事实上,有关工程的建议事实上已经响起了一段长时间,以抒缓红隧的交通流量压力。虽然先后有东区海底隧道及西区海底隧道通车为香港海底隧道分流,但由于由中信泰富旗下的两间隧道公司所垄断,两隧均多次加价以致收费高昂,加上地理位置不及香港海底隧道方便,故隧道的饱和程度日益恶化,在周末及假日前夕,有时到凌晨12时左右仍可见车龙,使红隧所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因此兴建第四条过海隧道的呼声再次响起,以抗衡中信泰富对香港过海交通的垄断。

过海铁路隧道现时有3条地铁路线亦会穿过维多利亚港,包括:

第一条过海铁路隧道:荃湾线(接驳港岛金钟站及九龙尖沙咀站一段)第二条过海铁路隧道:将军澳线(接驳港岛鲗鱼涌站及九龙荼果岭一段,与上述东区海底隧道一同兴建)第三条过海铁路隧道:东涌线和机场快线(两路线使用同一隧道,接驳港岛香港站及九龙的九龙站一段,与上述西区海底隧道一同兴建) 1967年,政府在检讨香港交通同时,同时邀请英国交通研究部门就香港整体交通作出研究。因此出现首次过海铁路隧道雏型,在1982年与地铁修正早期系统第四期工程一起启用。此外,1970年亦曾建议在九龙尖沙咀兴建另一条过海铁路隧道连接香港岛的上环,因为资金及人口问题而拖延。

1980年代,因第一条过海铁路隧道开始出现饱和现象,政府决定在维多利亚港东面兴建第二条过海铁路隧道(请参阅东区海底隧道部份内容)。

1989年,因为过海铁路隧道发展需求,纷纷出现多个过海铁路隧道方案,其中在维多利亚港西面兴建过海铁路隧道相对重要,以便加强机场铁路接驳能力。同时又因为部份路段与西区海底隧道重叠,一同兴建可减低兴建成本。

现时,政府正重新规划第四条过海铁路隧道,连接香港岛的中环至湾仔填海区及九龙红磡。此方案沿袭1970年的东九龙线方案,并加以改良。最初政府一直是考虑地下铁路方案,但因1989年的中环至湾仔填海区,而重成规划。2002年,政府采纳九广铁路的沙中线过海方案,后因政府考虑将两铁合并以减省开支并打造成世界级铁路系统。2006年4月两铁合并终落实,第四条过海铁路隧道又再被重新规划。

与此同时,第五条过海铁路隧道方案亦在1989年提出,曾考虑以观塘线、机场铁路或九广铁路连接香港岛的炮台山及九龙黄埔。由于第四条过海铁路隧道尚未兴建,故香港并无需要兴建第五条过海铁路隧道。

渡轮服务在未有过海隧道和过海地铁前,渡海小轮是往来维港两岸的唯一办法,香港的渡轮事业亦曾一时兴盛。最早的渡轮公司是约在1888年成立的“九龙渡海小轮公司”,由一位波斯拜火教教徒创办,来往尖沙咀与中环。1898年,九龙仓收购“九龙渡海小轮公司”,并把“九龙渡海小轮公司”,改名为“天星小轮公司”。

香港的发展一直侧于香港岛一边,但随着九龙的发展,市民对于港九之间的渡轮需求日渐殷切, 20世纪初叶,分别由16间小轮公司承办来往由中环至油麻地,旺角及深水埗等地的航线,可是由于太多公司承办,易生混乱,故港府在1919年起,批出专营权予“四约街坊轮船公司”,营办港九之间的渡轮服务。及至1924年1月1日“四约街坊轮船公司”专营权期限届满,由香港油麻地小轮船有限公司接办服务。

此后,有一段长时间大部份航线由油麻地小轮提供服务,主要路线有北角至观塘、九龙城及红磡,中环至佐敦道码头、大角咀及深水埗。1980年代初期,港岛东区至中环的交通十分挤塞,油麻地小轮曾开办由太古城至中环的非过海渡轮服务,1985年,地铁港岛线通车后服务便取消。渡海小轮的服务时间至午夜止,停航后市民只能等待第2天早上过海,又或者乘搭收费较昂贵且危险的“哗啦哗啦”电船。

中环渡轮码头{港外线码头)的行人路牌上可以看见来往离岛及新市镇码头编号1990年代起,由于陆上交通事业的发达,香港政府对渡轮事业没有大力支持,一些码头像佐敦道码头及大角咀码头一类往昔较繁忙的大型码头,在西九龙填海后并没有重建。今天,除了尖沙咀和官塘外,九龙区就只剩九龙城码头和红磡码头这些没有铁路连接的区份设有渡轮服务。

过去油麻地小轮还有汽车渡轮服务,驾驶人士如需过海,便需把汽车驶至汽车渡轮码头,驶进特制的汽车渡轮过海,沿途可在车上欣赏两岸风景。1980年代末东区海底隧道通车后,汽车渡轮服务因使用需求大跌,加上营运成本昂贵而终止。近日,由于两条海底隧道的加价,促使红磡海底隧道所面临的交通压力渐增,有人曾倡议恢复停办多年的汽车渡轮服务。

维多利亚港内亦设有一些公众码头,主要供小型驳船、游艇、观光船等作上落客服务。亦有小量的补给和货物转运。

天星小轮中环天星码头天星小轮有限公司,简称天星小轮,在1880年代晚期开始提供渡海服务。现时天星小轮一共经营四条渡海小轮航线,并拥有13艘渡轮包括:中环←→尖沙嘴、中环←→红磡、湾仔←→尖沙嘴、红磡←→湾仔航线。其中红磡←→湾仔航线是在1999年4月1日才由油麻地小轮转到天星经营。

新渡轮新世界第一渡轮服务有限公司,简称新渡轮,于2000年1月15日起接办原本由油麻地小轮所经营的8条以持牌形式营运的港内及离岛客运渡轮航线。现时在维港内经营有:中环←→长洲、中环←→梅窝、中环←→坪洲、尖沙咀←→梅窝←→长洲、北角←→红磡及北角←→九龙城航线。

而新世界第一渡轮(澳门)有限公司则经营由尖沙咀往返澳门的航线。

港九小轮港九小轮有限公司是一间小轮公司,现时共开办三条服务南丫岛的航线,其中包括2条来往中环市区的:中环←→南丫岛(榕树湾)及中环←→南丫岛(索罟湾)航线。

码头列表殖民地时代,皇后码头是香港政府官员及英国皇室成员使用的码头。1975年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首次访问香港,便曾于皇后码头上岸。渡轮码头:中环天星码头、湾仔码头、尖沙咀天星码头、北角码头、九龙城码头、官塘码头、红磡码头已拆卸的码头:大角咀码头、佐敦道码头、旺角码头、深水埗码头 公众码头皇后码头、九龙城公众码头、观塘公众码头、分域公众码头(湾仔区)

已拆卸的码头:卜公码头汽车渡轮码头(已全部停航)

统一码头、佐敦道汽车渡轮码头、九龙城汽车渡轮码头、北角汽车渡轮码头、观塘汽车渡轮码头离岛码头(港外线码头)中环渡轮码头离境航线码头港澳码头夜景维多利亚港上设有2个大型离境码头,来往澳门及广东省珠三角各口岸,并设有出入境关卡办理离境手续。

港澳码头位于香港上环信德中心,于1985年启用,提供往来香港与澳门的高速客轮服务。码头设有出入境设施。码头可应付每年1500万的旅客量,设有内、外两座码头,中间有60公尺宽的水道供船只行驶,并以行人天桥连接。

中国客运码头(俗称中港客运码头或中港码头)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中港城,是香港第2个跨境渡轮码头,于1988年启用,提供往来香港与广东省多个港口及澳门的高速客轮服务。码头设有出入境设施

避风塘海运大厦邮轮码头香港每年夏季时均不时会遭受台风侵袭,因此,维多利亚港内设有多个避风塘供船只躲避风雨及停泊,亦有不少经营游览维港以及香港一些离岛的船艇,部份更提供娱乐设施和餐饮服务。铜锣湾避风塘除了是游艇的停泊点外,也以避风塘菜闻名,以富辛辣及味浓特色的海鲜料理为主,当中的避风塘炒蟹更是香港著名的地道美食之一,昔日的不少食店已“上岸”移到北角至铜锣湾一带经营。

以下为维多利亚港上的主要避风塘:

铜锣湾避风塘、油麻地避风塘、筲箕湾避风塘、官塘避风塘、鲤鱼门避风塘、九龙湾避风塘、土瓜湾避风塘邮轮码头位于九龙尖沙咀的海运大厦是香港目前唯一的邮轮码头。海运大厦于1966年落成,除码头外亦设有写字楼及商场。不少著名邮轮曾在海运大厦停泊,包括曾经是世界最大邮轮的伊利沙伯号。

近年政府建议在前启德机场所在的东南九龙兴建一座新的邮轮码头,惟现时公众仍未就该前启德机场用地的填海面积达成共识。而一些商业机构亦曾建议其他地点,如港岛北角区兴建邮轮码头,但遭反对而被搁置。

【与维多利亚港有关的文化活动和盛事】

渡海泳

香港在1906年起开始举办维多利亚港渡海泳,曾经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当时的渡海泳由九龙尖沙咀公众码头游往中环皇后码头,赛程长1600米。但由于海面交通繁忙令封闭海港困难,加上海港水质每况愈下,渡海泳在1973年停办。近年政府称东部已渐渐改善,加上在一些机构如香港业余游泳总会倡议下,有意再度举办渡海泳以吸引旅客,但公众反应仍未有共识。2005年港九拯溺员工会亦曾计划以发动救生员进行集体渡海泳为争取权益。

但目前香港法例第313章附属法例《船舶及港口管理规例》下,未经海事处处长批准,任何人均不得在维港游泳,最高可罚款2000元港币。

龙舟邀请赛

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前身香港旅游协会,曾在维多利亚港举行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该活动始创于 1976年,首届于筲箕湾避风塘举行,及后举办地点多于尖沙咀东及湾仔对开海面,每年均邀请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代表队前来较劲一番,是香港龙舟界的一大盛事,吸引不少观众前往维港两岸观赏。近年曾改为在沙田城门河举行。

烟花汇演

维多利亚港是香港举行烟花汇演的主要场地。1983年起每年农历年初二、以及1997年起回归纪念日及国庆日,维多利亚港都会成为大型烟花汇演的舞台,每年均吸引数以十万计市民在维港两岸欣赏

环岛帆船比赛

香港早于1864年已曾举办环岛帆船比赛,2003年沙士疫症过后,采用原有航道恢复举行。而皇家香港游艇会亦每年举办“环岛行”游艇比赛。

香港维港日维多利亚港早年曾是不少水上活动的举行场地,但近年由于海港污染严重,及受填海工程影响,部份活动已移师其他地区。2005年起多间机构合办香港维港日,希望引起市民关注维多利亚港的问题。

海景

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港的港口景色。坐拥维多利亚港海景的住宅单位、酒店或办公室,在香港被视为富裕的象征。因此,“无敌海景”往往成为物业的卖点之一,有海景的物业售价或租金可以比没有海景的相差很大。

维港巨星汇

“维港巨星汇”是2003年十月至十一月举行的盛事,目的为了在该年年初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沙士)爆发后的香港经济打气,给国际和亚洲流行歌手及歌迷文化交流提供机会,并且吸引更多游客去香港旅游,让香港成为国际的焦点。香港特区政府更为了这项盛事,出资一亿港元支持,这也是重建香港经济活力计划的一部分。该盛事由美国商会主办,香港特区政府协办,邀请了多位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的著名歌手和乐队组合前来演出,更邀请得著名的滚石乐队作压轴表演,在滚石乐队表演的最后几个晚上,入座率几近爆满。

【维多利亚港的保护问题】

香港填海工程香港可供发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香港开埠以来,政府多次在维多利亚港进行填海工程,大部份填海工程集中于维多利亚港。

1842年,由于兴建皇后大道及云咸街造成大量沙石,为免搬运至其他地区存放,直接把沙石推进大海,以增加香港发展面积。政府1852年展开的文咸填海计划,是香港首次正式填海工程,位置在今日上环文咸东街一带,目的是将上环发展面积进一步增加,以兴建政府部门及港口设施,发展维多利亚城。

后来,填海工程由原来港岛西面进一步扩展至整个港岛北部及九龙,以便香港发展。例如中环德辅道、湾仔北、铜锣湾、尖沙咀东、启德机场跑道、港澳码头(香港)、观塘工业区、西九龙等重要发展地方,全部都是填海造地得来。

由于不断的填海,造成海港面积越来越少。香港回归之后,香港政府的填海工程依然没有减少,其中以东南九龙的填海计划最受争议。因此,近年来不少香港人开始关注维多利亚港的填海计划,并开展了不少保护维港的运动,当中以保护海港协会最为人所认识,该会在1996年发动签名行动得到170,000个市民签名支持而成功推动保护海港条例后更正式成为法例。并曾在政府湾仔北与中环的填海计划上闹上法庭。虽然在中环的填海计划上政府获得胜数,却在其他填海工程上被受社会注视。政府亦成立咨询性的共建维港委员会以听取有关的意见。

经填海发展得出土地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及中环广场今天的维多利亚港由于经多次填海造地后已大幅地减少了面积,海上的交通却一天比一天频繁,造成海浪比往日大的情况,影响体形较小的船只在海上航行会摇曳不定。

水质污染维

多利亚港的水质曾被长年忽视,其中以197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对水质污染影响最甚,当时政府仍未有措施监控工厂排出的污水,其中有不少含有毒物质及重金属的废料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维港,沉积在维港海底的污泥中。

缺德者乱抛垃圾到海中,加上船只漏出的油渍等问题均是水质下降的来源。此外,充满化学物的家居清洁用品经厕所排放到维港,特别是沙士事件时期,市民大量使用漂白水,致使海水中的阿摩尼亚含量偏高。

多次的填海亦是另一个间接影响水质的因素,填海工程将海岸线修直,造成一些海水流量不大的死位,而海港的收窄也减弱了潮水的冲刷能力,均造成维港上一度积聚垃圾及臭味。部份人更谑称维多利亚港将变成“维多利亚渠”。根据水质测试证实海水中的大肠杆菌含菌量偏高,氧气则含量偏低。

香港政府于是推行策划性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又推出“净化海港计划”及“海港污水处理计划” (原名“策略性污水排放计划”)以处理水质下降之问题。据香港环保署监察所得之数据,近年来虽然水质污染情况略有改善,但是仍需继续改善维港的水质。政府一方面亦制作了不少电视宣传片以呼吁市民不要将垃圾投入海港中,一方面则有部门负责检拾海中的垃圾,及定期对水质进行调查。长远方面,政府曾考虑过以导管将污水排出公海以减低维港内的水质污染。

维多利亚港中环岸边在填海。过往维港上有不少捕鱼活动,但由于水质污染影响,鱼类曾经在维多利亚港上绝迹。虽然一直仍有不少人仕在维港两岸垂钓,可是维港中的海产却却依然被排除在食用之行列,一般钓鱼人仕以兴趣为多。

水质下降亦使往日在维港上盛行的渡海泳活动消失。

空气污染

虽然近年来维港两岸的工厂已大多迁往中国大陆等地,但除着维多利亚港两岸持续发展,汽车数量和流量亦不断增加,积聚的癈气被排到维港上空,加上不少以柴油推动的船只行经维港,这些船只没有受到像路面汽车一样被限制而排放大量黑烟,遂造成维港上空能见度低的问题,亦影响到香港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从广东一带吹来的空气污染亦日益严重,香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就曾几次到访广东与当地官员相讨加强空气污染监管的措施。

维多利亚湾

维多利亚湾或维多利亚港湾是维多利亚港在中国内地的一个误称,由于维多利亚港的英文为“Victoria Harbour”,而在中国内地“Port”一般译作“港(口)”,“Harbour”一字则因此被错译为“湾”或“港湾”,所以有了这错误的名称。

本条目最后由 Nous 更新于2008-05-16 21:41:11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

维多利亚港旅游回答

暂时没有问答

维多利亚港旅游攻略